排课表的原则
程表规定了教学科目安排、运行和节奏,是对教学活动中人力、物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的总调度,是教学各种计划的明细化、具体化。课程表编排得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及育人的质量。教务主任要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年龄层次、学历结构等心中有数,并根据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整体优化组合;要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使教师搭配最优化。以下为笔者安排课程表的一点做法。
一、课程表安排的基本原则
1、合理搭配的原则;(1)左右脑和谐发展的原则。把文科、理科和艺术类课程适当搭配,使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发展。(2)量的均衡性原则。脑力劳动多与体力劳动大的课程适当搭配;作业多与作业少的课程适当搭配;自习课应安排在作业较多的课程之后,以均衡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还要考虑跨班、跨年级教师的课要注意交替安排。(3)生物钟原则。根据精力、脑力和学习能力三者的动态曲线,每天的第二、三节课和每周的二、三、四三天为学生学习效率最佳、师生精力最旺期,应安排最基础学科的多数课时;抽象、枯燥、需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深刻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上午;生动形象、容易记忆的课程安排在下午。
2、适当间隔性的原则:学生脑力负担较重的课程和脑力负担较轻的课程要交错适当的间隔;同一课程的教学时间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学生复习消化,教师有时间批改作业;每周只有二学时的科目以间隔二、三天为宜。除作文课外,一般不两节连排。
3、有利于教师时间分配原则;一位教师的课要相对集中排,每天要留出连续两节以上时间用于备课或作业批改等活动。一个教师承担两班以上同一科目,课程安排要考虑进度的一致性;讲授两科以上、特别是跨年级任课的教师,每天应安排一种科目;同年级同进度的课程,应把老教师的课排在前面,以便于年轻教师先听后讲。
4、不忽视例外情况的原则;如教师进修学习,课时可集中安排;年老体弱教师要分散排;有实际困难如怀孕、喂奶、家中孩子尚小、住所离学校较远的教师,应尽可能不把课排在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