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要闻 > 传统文化照亮前路,班级管理再创佳绩

传统文化照亮前路,班级管理再创佳绩

2021年03月22日 09:38:42 访问量:3013

传统文化照亮前路,班级管理再创佳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教书育人、树立青少年世界观主阵地的学校理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领地,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加任重而道远。

    3月19日晚,廊坊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部组织召开了一次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号召高一全体班主任就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班级管理进行研讨与交流,同时参会的还有张军广副校长、宗全平主任。十四位班主任老师各抒己见,就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对于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的认识总结经验、提出建议,研讨活动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经过一场创想和经验的碰撞,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收益良多。

图片1.png

    徐浩天老师指出,高中阶段课业繁重,学生沉浸在快节奏学习生活之中,但是之于日常班级管理,应当尽量“慢下来”,纳入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重宣传,重引导,重日常,从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在点点滴滴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图片2.png

     说到传统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华五千年传承的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础的价值观,如《大学》提到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莹老师认为应当将这些理念融入班级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中。以精要中肯的传统文化经典作为约束学生行为的指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将儒学思想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融入到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要求中,将传统道德内化于心。

图片3.png

     姚文涛老师就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做了一系列的分享和探讨,提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等经典篇目,引导学生日常背诵,逐渐熟悉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形成之后为人处世的道德指针;还应当利用传统节日将班级文化落到实处,让传统美德渗透到班级管理之中。

图片4.png

     中华传统文化讲求兼容并包,除传统儒学思想之外,徐晓梅老师、许岩老师都提到了在班级管理之中要讲求儒法道三家并重的观点。在严格的班级奖罚制度之下,常怀一颗博爱之心,以行动和爱感化学生,同时应当张弛有度,所谓“无为而治“,在班级管理之中兼容并包,注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图片5.png

十四班主任百家争鸣,有的班主任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管理心得;有的班主任提出了富有个性和创想的建议和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班级管理中结合传统文化的必要工作。张军广副校长总结了各位班主任的研讨成果,亲切地分享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分享过陈彼得《青玉案.元夕》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之后,他号召各位班主任拿出对每一位学生的爱和对班级的激情,付出实际行动,避免空喊口号、流于形式,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一点一滴的影响与教育,教而化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在不断学习中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图片6.png

     宗全平主任在会议最后肯定了各位班主任老师的积极准备和研讨成果,鼓励各位班主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只有共同带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才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这也正是十五中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和不同形式的经验分享会的意义。

图片7.png

君子和而不同。每一位班主任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精彩的发言,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参考;张军广副校长的总结与号召,也给班主任下一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本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的顺利结束,让每一位班主任老师对今后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传统道德教育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方向。


廊坊市第十五中学

教育处、高一年级部


编辑:石利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廊坊市第十五中学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冀ICP备12005982号-1